免费注册
咨询电话:0755-83238347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分享
中芯张汝京:“盖厂高手”与台积电的宿怨
文章出处:金凡  更新时间:2017-04-07  点击率:
台积电曾经吞并张汝京亲手创立的企业,却无法打消其超越竞争对手的决心和意志
一场半导体代工业的诉讼案引起海峡两岸华商企业高度关注,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对决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台积电曾经吞并张汝京亲手创立的企业,却无法打消其超越竞争对手的决心和意志。 【赛迪网独家特稿】12月22日,全球半导体代工龙头台积电向美国加州联邦地方法院提交诉讼状,起诉中芯国际侵犯专利权及窃取商业秘密,并申请对中芯实施禁制令处分及赔偿财务损失,起诉对象包括中芯国际的上海及美国子公司。 就这样,在2003年的最后几天,两大半导体巨头长期的商业矛盾一朝爆发。中芯国际总裁兼CEO张汝京不得不死磕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此二人也是亚太半导体代工业的老对手了。 张汝京出走,台积电吞并世大 张汝京曾经在德州仪器从业20年,其间8年从事研发,12年从事工厂运营,并成功领导过德州仪器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和我国台湾省10座半导体工厂的建设、技术转移、发展和业务运营。他有超过24年的代工厂运营、晶圆加工和研发等半导体产业经验,是德州仪器中坚力量的代表。 张汝京刚加入德州仪器的时候,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已是德州仪器的资深副总裁。张忠谋当时管理着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制造业务,手下有2.5万名雇员,在11个地区建有16个工厂,同时也是张汝京的大老板。 1987年,张忠谋离开美国回到我国台湾省,创办了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即后来的台积电,自任董事长。台积电是全球第一家专做硅导体代工的工厂,从此掀开了半导体业设计与加工分流的大格局。 长期的半导体制造、管理经验使得张汝京也了解到这个IT基础行业的一举一动,他也觉察到半导体产业链正在发生迁移,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调整,半导体工业需要找寻低成本的加工基地。 他也想到办半导体代工工厂。离开德州仪器之后,张汝京回到台湾并创办了世大积体电路(WSMC)公司,并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带领世大实现了赢利。但是此时世大突然后院起火――2000年1月,身为总经理的张汝京事先没有听到任何风声,公司大股东中华开发不声不响地趁其在外地出差之际,把世大作价50亿美元卖给了竞争对手台积电。 不管其中有没有猫腻,张忠谋老谋深算,兵不血刃,轻取世大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成功,但是这桩有点离奇的收购案带给张汝京的却只有耻辱。因为企业股权高度集中,此后张汝京被迫负气出走。 张汝京二次创业成功 “盖厂高手”开始在内地市场寻找新的创业基地。张汝京来得恰是时候――此时的内地市场对于半导体代工厂,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 2002年内地芯片市场的规模为194亿美元,但是内地厂家能够提供的产品仅有37亿美元。内地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很小的产能现状,为厂商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想象空间。IDC在今年1月发布报告预测说,到2005年,内地市场的芯片需求量将达到361亿美元,而自己能够提供的仅有85亿美元。 市场活跃带动了对芯片需求。据全球半导体工业协会估计,2003年全球芯片的销售额将达到1693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19.8%。亚太地区是芯片市场成长最快的地区,去年销售量增加了29%,市场占有率达到36%,超过美洲,成为世界最大的芯片市场。 同时,由于电子产品的生产继续大量移往亚洲地区,2002年美洲、欧洲以及日本的芯片销量分别比前年减少13%、8%和8%。到2006年,全球芯片市场将达到5000亿美元,其中,1/4的需求和2/3强的产能集中在亚太。 张汝京曾亲身参与了近10座芯片工厂的建造,被认为是除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和联电董事长曹兴诚之外芯片代工业界的第三号重要人物,也是著名的代工车间“盖厂大王”。“盖厂速度第一高手”居然此时到了内地,张汝京的投资计划立刻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在内地投资设厂最大的好处便是税收优惠,根据有关文件,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可以享受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据张汝京自己测算,由于政府优惠地皮、人才价格相对低廉等因素,就经营成本来说,上海的成本将比台湾高科技产业基地新竹低5%~10%左右。 2000年4月,中芯国际在上海成立。张汝京以火箭般的速度再度发家。2001年9月,上实、高盛、华登国际、汉鼎亚太和祥峰投资的资金大都就位,中芯国际第一期招募结束,董事会共计有16名股东。张汝京有意令股权分散,避免再蹈世大落入敌手的覆辙。 目前中芯在上海的一厂、二厂和三厂均已投入生产,到今年6月份,一厂和二厂的产能计划达到每个月4万片。按中芯国际的规划,到2004年第四季度,这两家工厂将达到最大产能月产8.5万片的规模。这个成绩已经可以超越内地所有的同行了。 如今的中芯国际不仅羽翼渐丰,而且大有与台积电一决雌雄之势。从代工实力看,中芯国际在上海已拥有三家制造厂,全球已有65家客户拟委托中芯国际代工。中芯国际的北京新厂总共投资约12.5亿美元。中芯的长远规划一共要在内地建成6-9座代工厂。 从技术升级角度看,中芯国际正在与半导体界前沿公司结盟。它首先与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商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合作,成为内地第一家0.18微米芯片制造商;接着与美国德州仪器达成合作协议,获得芯片生产0.13微米技术授权。2002年12月中旬,中芯国际与德国英飞凌(Infineon)签订DRAM代工协议,后者将0.14微米的DRAM沟道式动态内存技术转移给中芯,并考虑今后转移0.11微米技术――0.11微米为全球最先进的半导体技术。 中芯国际2002年的营业收入约为1亿美元,这个成绩在全球的代工厂中已经能够排到第九位了,也是内地规模最大的半导体代工厂。 数度与台积电交手,终于爆发法律诉讼 中芯国际刚开始与台积电竞争时,还有人置疑,这场发生在全球半导体代工整体排名第一名和第五名之间的“芯竞争”能不能给张汝京带来机会,结果反而是较为弱势的中芯国际在人才竞争方面占了上风。 张汝京以大约为台积电两倍的待遇,从台积电召回原世大公司的众多旧部,加强了中芯国际的研发队伍。中芯国际1000人的团队里,有300人是来自台湾的技术人员,不少人是台积电的旧部。 为了把台湾的芯片技术人才挖到上海来,中芯国际还耗费3亿多新台币,给大批台湾技术人才提供过3天4夜免费的“上海游”,帮助台湾IT人士移民内地,并适应长三角的工作生活。不少张汝京过去在我国台湾省和美国的老客户纷纷把定单直接下到了内地代工厂。不久,台湾联电也绕道投资了上海,本来就不太景气的台湾代工业更是感受到了巨大震动。 2003年9月13日,中芯国际发表声明,称其已向原有股东和新投资人私募成功,募得6.3亿美元。中芯在声明中表示所筹资金将用于在上海的3家工厂建设及在北京设立内地第一家12英寸芯片厂。 中芯国际准备在美国和我国香港特区上市,筹资7.5亿~10亿美元,如能成功将成为“仅次于去年11月中电信上市以来的香港股市最大集资案”。中芯已向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提交了上市申请,随后还将向我国香港特区相关机构提交上市申请,预计最早于明年2月完成海外上市计划。台积电偏偏在这个时候起诉了中芯国际。 分析家认为,台积电此举应为达到两个目的,首先想影响中芯国际在北美的客户,其次是影响中芯国际将要进行的IPO。业界也有人认为台积电已经相当忌惮中芯国际的成长速度,中芯国际的低成本运作已经让台积电不得不使用非常手段,才能确保其市场地位。 台积电表示在此时控告中芯国际是依据该公司近期销往美国的产品加以分析,在查出确实侵犯到台积电的数项专利证据后,才正式提出起诉。台积电称,中芯国际雇用了超过100名台积电前员工,并让其中一些人提供台积电的商业机密。 12月22日,中芯国际就台积电起诉一事发表声明,表示公司到目前为止还未收到来自任何法院的正式(起诉)通知,公司对此不做任何评论。但中芯国际强调,公司一直尊重来自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 中芯国际建设8英寸芯片生产线,需要10亿美元投资,建设12英寸生产线,需要25亿美元左右的投资。中芯国际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实现海外上市计划,融到足够的资金扩张规模。 来自台积电的一纸诉状无论如何都将干扰中芯的融资进程,台积电等于是已经达到部分目的。从今年年末到明年第一季度,张汝京将会在张忠谋的压力下负重而行,“两张之争”亦会有所升级。 (责编:梁媛)

文章转载于:http://www.ccidnet.com/2003/1229/78014.shtml

分享到:  
声明:本网部份文章为转载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说明,文章的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不代表ShopPro立场,若是文章转载中有侵范您的权益,请致电0754-88854329通知删除,谢谢!
400-830-8248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