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咨询电话:0755-83238347
当前位置:首页 > 微信营销
脑洞大开:如果优步在中国整合滴滴会怎样?
文章出处:第一财经  更新时间:2016-08-18  点击率:
不是简单的1+1=2,市场、营销、策略、人力资源草船俱备,借箭成功,等东风起,才能杀敌破曹。

本月初,一直在市场上针锋相对的Uber和滴滴,终于坐实了传言四起又反复辟谣的合并案,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

2004年,就有个本土吃外资的故事,当时的“中国合伙人”主角是联想,台前幕后的策划是滴滴现在CEO柳青的老爸柳传志先生。

12.5亿美金,联想买下了蓝色的IBM的个人电脑业务。用联想自己人的话说,虽然当时很多人为联想鼓掌,但是多半是为了联想的勇气鼓掌的,大家不看好红海中的个人电脑Thinkpad能给联想赚什么钱。至于IBM,仰仗利润更高的高端服务器,云服务和企业资源管理咨询,根本不在乎个人电脑这点蝇头小利,似乎早日摆脱PC才是大计。

这么不被看好的收购,后来怎样呢?2005年6月,联想就宣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已经盈利,贡献主要来自新兴市场。依靠这次收购,2013年,联想坐上了全球个人电脑销量头把交椅。

本土收购外资的成功案例不只这一个。

2010年,靠骑自行车下乡给人拍照片起家的李书福,以18亿美元收购了瑞典的沃尔沃汽车,包括其旗下三家工厂、一万多项专利权、完整的研发体系、供应链、安全试验中心以及遍布全球的销售与服务网络等。

当年我去斯德哥尔摩,就问一个瑞典朋友,瑞典人会不会因为这么好的品牌卖掉而感到失落?没想到,他回答得非常干脆:“我们乐还来不及呢,卖汽车根本就不赚钱,现在终于把这个大包袱甩掉了!”原来,沃尔沃汽车只是沃尔沃集团的一部分业务,经营不善连年亏损。除了汽车,集团还有海洋开发大型机械、建筑工程和金融服务等,卖了沃尔沃汽车这个烂摊子,其他业务利润更高,何乐不为?

但是瑞典人可能没有想到,2009年销售总额还大幅下降近30%,亏损上亿瑞典克朗沃尔沃汽车,到了2010年轿车销售就达37.3万辆,同比增加11.6%,一举扭亏为盈。之后可谓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2013年,沃尔沃汽车赢利19.2亿瑞典克朗,年底全球员工领到了相当于三个月工资的年终奖。2015年,沃尔沃全球销量首次达到50万辆,营业利润扩大至上财年的3倍以上。王者归来般的业绩,让当初冷眼看中国的瑞典人心服口服。

当然,我们不能把联想或者沃尔沃的成功简单粗暴的总结为全球技术加上本土智慧的1+1=2。市场、营销、策略、人力资源草船俱备,借箭成功,等东风起,才能杀敌破曹。

滴滴收购的模式——整合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大陆运营——跟前两者类似。滴滴拥有大批用户,现在加上世界级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又有本土公司运营外资品牌的成功先例可循,看起来未来似乎一片光明。

不过,现在我却想开个脑洞,如果是沃尔沃买了吉利,IBM买了联想,或者优步在中国整合滴滴将会怎样?

我来告诉你,四个字,步履蹒跚!

全球企业收购国内资产,首先会对被收购公司进行审计,这意味着一家公司过去有的没的陈芝麻烂谷子都要被外籍审计所翻个底朝天,一些原本的客户,可能会因为不符合资金、付款或者审计要求而被停掉;其后,被收购公司的原有流程会旧貌换新颜,采购、生产、销售一切要按照母公司的流程走,可能为了招一个人,都要时差12小时外的总部审批;为了满足全球公司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供应商也得换成全球供应商,本来国内采购的原料变成从海上飘过来,原料采购周期至少多了三个月;而且,被收购的公司的系统也会被换掉,ERP(企业资源管理)软件、财务、客户管理系统,每个系统都要整合、培训、学习,没有半年员工根本不会用;最后,以往灵活的薪资也要按照全球公司来,原来的中国老板想给销售红包就给的习惯,将成为历史。

这么一折腾,客户跑了,生产周期长了,成本高了,人心也不定了,原本好好的企业,都可能运营不下去了。

我说的不是假设。

2008年7月,德国医药500强拜耳以12.6亿元从东盛科技购得白加黑感冒药等相关资产。但七年之后,2016年1月,白加黑就被拜耳倒手,以集成总包的形式由上药控股负责运作。

尽管白加黑是拜耳在中国最大的非处方药品种,但白加黑在拜耳的运作下影响力早已不再如前。2013年销量排行榜显示,白加黑已经跌出感冒药销量前三位,2013年销售额为3.43亿元,销量同比下降了20%,且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负值。

有一家著名的法国轮胎公司,也因为在中国收购了一家企业,踏上了囧途。这家法国公司也是世界知名的品牌,公司标志是个白胖的轮胎人。公司在中国收购时合同里被加上了这么一条,为了保持稳定,不准解雇原有员工。这一条款,让这家世界巨头苦不堪言。一些老员工不满被收购后的补偿条款和福利,上班出工不出力,结果就是产品质量屡屡不达标,公司又不能解雇他们,双方天天互相较劲,没有赢家。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最近,一位熟悉并购的民营投资人告诉我,他参与的一个企业收购,就是从一家五百强买一家江苏的工厂。这家工厂多年前被五百强买下,全球公司对于公司的运营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使用的系统越来越高级,管理层也从本来的中国人变成了海归。但是当年销售人员还能奖励保时捷,卖给五百强之后有段时间简直入不敷出了。为什么?产品没变,销售平平,但是系统人员都升级,导致了成本高企。如今,双方都深深地后悔当初的眉来眼去,想着怎么分手,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

那么企业卖回给这个民营投资人会怎样呢?据他估计,做得好,这是一个年可盈利10亿的机会!听得我和小伙伴们目瞪口呆!

在外企收购国有品牌的历史上,也一直有阴谋论,比如说联合利华收购中华牙膏就是为了弄垮它,然后扶植自有品牌。这个没有证据,不能瞎说。收购、并购、合并说到底,天下熙熙,皆为利往。

为了抗衡亚马逊 沃尔玛已用尽“洪荒之力”?

【版权提示】亿邦动力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run@ebrun.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文章转载于:http://www.ebrun.com/20160816/187444.shtml

分享到:  
声明:本网部份文章为转载文章,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说明,文章的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不代表ShopPro立场,若是文章转载中有侵范您的权益,请致电0754-88854329通知删除,谢谢!
400-830-8248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